Figcheck是国内首个开放式在线图片查重平台,Figcheck 2.0是同济大学创业谷项目。它基于神经网络算法和自动化流程,能对预投稿的图片或PDF文献实现一键自动化操作,包括图片分割、潜在重复区域识别、标注及检测报告生成。该平台致力于为科研人员、科研机构、期刊出版社提供简便、高效、安全的图片自查工具。

Figcheck功能

  • 图片查重:可检测图片重复使用情况,涵盖旋转、缩放、裁剪、镜像等复杂变换后的重复。

  • 图片分割与标注:借助人工智能算法自动分割图片,标注重复区域。

  • 生成查重报告:提供详细报告,包含相似度排名前20的图片对。

  • 支持多种格式:支持jpg、png、tif、pdf等格式的图片和文档。

  • 两种检测模式:基础模式仅检测上传文件内的重复;深度模式还会与已发表的开放获取文献图片比对。

收费政策与服务

  • 免费政策:自2022年1.0版本上线以来提供免费检测;使用edu或ac邮箱注册的用户,每6个月可获得1次免费检测机会。

  • 付费服务:个人用户低至20元/篇(可上传整篇PDF或多张小图);机构用户可申请批量检测和API接口服务。与第三方同类服务通常数百元/次相比,Figcheck在价格上有显著优势。

Figcheck使用流程

  • 打开官网:用户访问Figcheck官网:https://www.figcheck.com/imagecheck

  • 文件上传:点击或拖拽上传jpg、png、tif、pdf等格式文件,单个文件大小限制30MB。

  • 小图分割与预览:系统能以超98%的准确率自动识别并分割图片中的有效内容(如细胞图、WB条带等);自动识别并排除柱状图、小提琴图、示意图等无需查重的图表类型;用户可在预览界面进行删除、添加、修改分类等操作,优化检测范围,减少无意义结果。

  • 检测模式:常规自查(Basic Mode)仅检测上传文件内部的重复,消耗1次检测额度,适合常规投稿前自查;深度筛查(Deep Mode)除本地检测外,还与全网已发表的OA文献图片比对,增强对复杂重复类型(如镜像、图内重复)的检测,消耗3次检测额度。

  • 结果展示与分析:界面左侧为原图预览,中间显示疑似重复的图片对,右侧展示具体相似区域;提供连线、灰度、画圈、画框四种视图模式,帮助用户精准判断重复性质;通常数十秒内完成处理,具体取决于服务器负载。

  • 结果解读与判断

    关键原则:Figcheck标记的是物理像素的相似性,不代表一定违反学术规范,最终判断需用户结合学术场景做出。

    真阳性(True Positive):特征为两张图片间存在由至少两个相似点组成的“相似区域”,且相似点在两图中分布对称,常见类型有图片的裁剪、翻转、旋转、缩放等。

    假阳性(False Positive):特征是相似点之间不成对称分布,无法形成有意义的“相似区域”,常见原因是图片的空白区域或物体边缘因像素相似被错误连接。

    常见重复类型:包括图间重复(不同图片之间的重复)、图内重复(单张图片内部的内容重复,如通过PS复制粘贴部分内容)、与在线文献重复(深度筛查模式下,与已发表OA文献图片的重复,系统会标注文献的PMC编号以便溯源)。

  • 报告生成

    报告内容:PDF报告包含检测概述、结果摘要、选中的重复图片对及其详细信息。

    生成方式:用户勾选需要保留的疑似重复图片对后可下载报告。

    结果保留:在线检测结果仅保留1天,请及时下载报告。报告中最多包含30对图片,完整结果可通过链接下载压缩包(链接3天内有效)。

Figcheck关键问题与解答

  • Q1:Figcheck的检测结果是否具有权威性?能否直接用它的报告证明论文没问题?

    A1:Figcheck的报告不具备最终的学术权威性,它是高效的辅助检测工具,而非决策机构。其AI算法能高度准确地标记出图片中的像素重复,但无法理解这些重复在具体学术语境中的含义。报告主要用于辅助作者自查,帮助快速定位潜在问题,以便投稿前主动修正;若论文被期刊质疑,可作为曾进行严谨自查的佐证。最终的学术判断权属于期刊编辑、审稿人以及科研机构。

  • Q2:使用Figcheck时,怎样操作能得到最准确、最有价值的检测结果?

    A2:关键在于充分利用“小图分割预览”功能进行手动优化。具体步骤为:上传文件后,进入“查看分割”界面;删除不必要的小图,如有大量荧光图时,只保留合并图(merged images),有大量放大图时,只保留视野更大的图片;确认自动排除的图表,检查系统是否正确排除了柱状图、折线图等无需查重的元素;添加遗漏的关键区域,若系统漏检了某些重要图片区域,使用“编辑模式”手动框选添加。通过这些操作,可减少假阳性结果,让系统将计算资源集中在真正需要检测的关键图片上,获得更精准、更有针对性的报告。

  • Q3:应该选择“常规自查”还是“深度筛查”?两种模式在实际应用中有什么不同策略?

    A3:简单来说,将“常规自查”作为标准流程,“深度筛查”作为针对高风险或高要求场景的“加强版”工具。